中年音乐学家田青,以宗教音乐、特别是佛乐研究国际知名。近日,田青的散文随笔集《历史的性别》出版,给了喜读他文章的读者一个集中浏览的机会。《历史的性别》里的文章,直抒胸臆,是关注生命的使命、艺术的激情使然。
20多年前,田青投奔于音乐艺术圣殿。10多年前,他确立以中国佛教音乐为自己的主攻方向。访名刹,谒祖庙,跋山涉水,风餐露宿,踏遍祖国山山水水。抢救、整理、发掘、研究,继而向国人及世界推介、宣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、典雅庄重。
当有人向田青请教如何学音乐时,他言道:“音乐更是一种感受,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。”在扰攘不息、人心躁动的今天,作者难得地体验到了宁静、自然、纯真,寻觅到了“花枝春满、天心月圆”的艺术至境。他没有独享这一份心灵的安静,而是形诸笔墨,留下了艺术化了的自我。一页页,一篇篇,从中不难见到学者的深沉与凝重,艺术家的敏感与多情,又不难感悟到文化熏陶和人生百味。
我发现,即便是对音乐和宗教知之不多的人,也不会对阅读该书形成障碍。不论是论述古典《广陵散》,还是佛教密宗雕塑“阿央白”;不论是阐释历史的性别,还是描摹欧洲地铁里的音乐家,你都能读到一种“通”,都可以用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做出回应。
为人者跌宕,为文者劲健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历史的性别》牵引读者的不仅仅是隽永的文思,另有斐然的文采。田青虽不是专业的散文作家,但看得出他在语言上很下功夫,研辞练句十分讲究,从不妄下一笔。那些极具个性色彩的灵性文字,不是旱地拔葱,而是传承有自、颇为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,像搜集佛乐宝典一样注重从民间汲取语言养份,使他的文笔大有文学家的遗风。《诗经》的“瓜瓞绵绵”与市井刚刚出炉的流行俚语,可以在同一篇中和平共处,做到至丽而自然,至险而又不僻。既雅致,又口语化,既富于书卷气,又好看耐读。即如田青在北京音乐厅开办的中国民族音乐讲座,深入浅出且妙趣横生的讲解,使他极有观众缘。语言艺术是艺术作品的灵魂。《历史的性别》中的文章,在表现语言本身的智性和美感方面,做了有益的努力。着意雕章丽句,笔笔送到,又不损意境的超拔、奔放,情采一体,收放自如,是颇见功力的。现今人们爱将不忍释手的文章称为“美文”。的确,如同游览武夷山、千山,行不多远便有一处佳景,叫人惊喜不断,这样的阅读称得上是一种享受。